「“香港的情况对香港是差的,但在世界上不算太差,你很难靠‘这本书被审查、那个人被怎样’去再引起他们的注意。”」

端传媒记者郑淑华

图:Wilson Tsang

2013年10月,时任伦敦市长 Boris Johnson (约翰逊)以香港作为访华之旅的最终站。他坐专程由伦敦运到香港的新红色双层巴士,宣传巴士环保技术。到达湾仔码头,约翰逊被镜头重重包围,任职通讯社的摄影师张子冲在其中,拍下他挥手的一幕。“那时觉得这太普通了。只不过事后回想,原来曾经香港是一个他们会想去 sell 的 market,或者国际上会重视的地方。”张子冲是香港人,他说在赚钱的年代,政要访港是平常事。

后来,2017、18年,中美关系恶化,张子冲发觉访港政要和政经盛事减少,但紧随的2019年反修例示威,又把香港带回聚光灯下。直到近年,疫情和国安法落地后,香港趋“平静”,影像变“闷”,张子冲更难发掘新闻,行家亦变少。他十多年前加入外媒时,全港有三四间通讯社,每间有一两位摄影师,现在跌至一位或只请兼职;而且“外国人都走了”,他估计现时通讯社中仅剩一位外国人摄影师。

根据2020年立法会文件,有约80家海外传媒机构在香港设有办事处。端传媒向政府新闻处查询最新驻港外媒机构和记者数字,新闻处提供的新闻发布系统名单(GNMIS)显示,现时非本地及大陆媒体有73间,至于驻港记者人数,新闻处未有提供。惟新闻处未有按机构离港而更新名单,例如早前宣布将业务移离香港的自由亚洲电台(RFA)和《纽约时报》仍在名单上。

2019年示威距离至今5年、国安法落地4年,外媒记者遭拒签证和入境的消息时有传出,他们成为政府新设“反驳队”的针对目标之一,近日《华尔街日报》(WSJ)也在争议声中解雇记协主席郑嘉如。在后国安法年代,外媒怎样报导一片肃静的香港?在外媒机构工作的记者如何争取报导香港新闻故事?在亚洲,外媒的关注点目前移到哪里去?端传媒访问了7位在外媒机构供职的香港记者、外籍记者、摄影记者和管理层编辑,另外也走访外国记者会主席及新闻系学者,疏理近年驻港外媒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