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岛屿对谈:Island Studies 不只研究岛,还用岛的方式重新看外界
「生活不是只有荒岛和中环,中间有很多层次。」
端传媒记者 符雨欣
一周前的中元盂兰节,香港小小离岛坪洲上,有70多年历史的中元建醮活动,火了一把。一连四天层出不迭的传统仪式后,耗费两周人手制作、约有10米高、头顶立观音、涂著棕色脸的鹤佬文化纸扎大士,在临近午夜的浓厚夜色中被点燃,不过一阵就烧成熊熊大火。燃成红光的灰飘在空中如著火的蝴蝶,为祭拜和祝福仪式画下句号。
离岛、乡郊、传统活动、度假⋯⋯几个词连起来,就是香港市区和海外游客对离岛的一贯印象。
弹丸之地香港,其实有263座岛屿,最小的“九龙石”连同未露出水面的部分,总面积不到1平方米,仅可以站一个人;最大的大屿山总面积约147平方公里,内含许多海湾和村落。然而“岛”的文字意义和它的实际存在,不总是对等——尽管人们熟知的香港岛其实也是岛、并且是第二大岛,但香港岛被认为是“市区”、“陆地”,它和“离岛”在文化想像中的模样,有天壤之别。
也因此,长期以来存在著一种粗疏的二元划分:陆地vs岛屿,城市vs乡村,市区人vs岛民,现代vs旧日风情。在最初,这种划分是有意义的,因为离岛与市区确实在生活方式、节奏、人际关系、文化上,有很大不同。这些差异的存在造就岛屿的魅力,也是生活样态之所以丰富的基础。然而,这也带来一种常见的视角陷阱:即,岛成为浪漫的投射,比如在旅游业上,这种浪漫是提供给游客的阳光大海、假日风情;在城市规划上,这种浪漫被认为是需要追上城市发展步伐的,或是需要由外界集中的、官方和市场的力量,去保护和保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