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代文化辞典:24个关键字,有的成为传说,有的余音袅袅
「在这些字卡中回顾九十年代的集体亢奋,无论是否亲身经历,这些人与事如今依然留有印记。」
特约撰稿人 李照兴、马欣、贾选凝、廖伟棠
【编者按】和我们在这个夏天讨论气候一样,35年前1989年的夏季也有点不寻常,既有在中国北方过分炎热的纪录,也由北至南,直到上海、香港都出现不同寻常的冷空气,在炎热中却录下七月最低温度。那一年政治事件也多,六四事件发生五个月后,柏林围墙倒塌,一个十年即将过去,世界仿佛有新的进程要去展开⋯⋯
今天回望,九十年代是一些人的青春,另一些人的童年或者“史前记忆”,但无论你以怎样的方式经历/未曾经历,那样的十年在时空与文化的链条上都曾经拥有独特的性格。近年来,再现90年代成为中国剧集一股热潮,典型如《繁花》、《漫长的季节》;台剧也有《天桥上的魔术师》、《想见你》重现那时代的风貌。与之相随,人们开始讨论那年代的特殊质感,与后来的对照及影响。
其实九十年代大部分时间都是前网络时代,华人所在地区,大陆、香港、台湾及海外,对应今日交通通讯便利,是更为陌生、隔绝,抑或戏剧性的相反?那种陌生可比得上今日我们对九十年代对方故事的陌生吗?可以肯定的是,几地华人时空彼时拥有的特异质地和脉络都更为自我、分离。
在文化圆桌之后,我们为读者送上九十年代的文化关键字辞典。四位与谈人根据自身的经历与感受,也观察与归纳了在那个十年之中令严肃与通俗文化皆产生巨变的人与事,哪些如今已成传说?哪些仍然余音袅袅?就跟我们的字卡一起逐张回顾吧!
辞典编辑部成员:
李照兴,香港文化评论人、影评人、作家,穿梭日本、香港、上海、北京,从事出刊及创作,《潮爆中国》、《燃后中国》等书作者。
马欣,同时是音乐迷与电影痴,背后动机为嗜读人性。曾任金马、金曲、金钟、金音评审,著书多种,主持Podcast节目《人间好失格》。
廖伟棠,香港作家、诗人、摄影师。曾任书店店长。著作多种,最新为小说集《末日练习》,诗集《劫后书》获2024台湾金鼎奖。
贾选凝,影评人。从北京移动到香港又旅居台北。参与电影教育、评审及策展。曾任华语电影传媒大奖、平遥国际电影展“迷影选择荣誉”、高雄电影节国际短片竞赛评审。
01 大陆小说广播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2000年更名为长篇连播)所演播的作品,不但会引发听众热烈反响,更能直接带动小说销量。
长篇小说透过广播家喻户晓,是八十年代末到九十年代中国当代文学特有的生产与传播现象。《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白鹿原》等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都是借助广播走入寻常百姓家。尤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小说连播》(2000年更名为长篇连播)所演播的作品,不但会引发听众热烈反响,更能直接带动小说销量。最著名的例子是《平凡的世界》第一部问世时无人问津,但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后轰动一时,第三部甚至是广播先于出版。
适合电台播送的文学作品一般都是故事性强、人物命运曲折、矛盾冲突不断、悬念高潮迭起的现实题材小说。以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为例,该书1989和1991年两度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全文播出,是90年代极富盛名的经典;但近年却陆续出现对该书的负评,有读者对其文学价值提出质疑。造成争议的原因之一在于阅读与听书的体验截然不同,小说中许多情感丰沛的对白以有声形式呈现时余音绕梁,但直接读文字却显得用力过猛。而具有鲜明时代印记的爱情追求,与今天读者的三观又相去甚远。曾经感动60后、70后的爱恨情仇,或许也是独属于90年代的大众文学审美。(贾选凝)
02 《千千阙歌》
这首于1989年推出的歌,本身也是为记念陈慧娴赴美留学暂别歌坛的情绪,一首话别的歌。再过一两年,它在大江南北唱至街知巷闻,代表了一个流动大时代的普遍心声。
1992年邓小平在深圳的南巡讲话,重申只有继续改革开放才能救中国,呼吁一个更具经济发展动力的开放市场,给予民间一个更适合私企或个人营商的环境。一夜间,“下海”“个体户”“生产效率”成为新的座右铭,出城打工,或者脱离体制自行创业变成中国人民每天碰到的日常,八九六四后短暂冷却的资本运作,与民间商业发展重新提速,直接吸引更多香港资金及人才北上寻求机会,走进了一个人和资本皆大幅流动的大时代。香港厂商其实早在80年代已开始到珠三角设厂,90年代则更多是香港地产商、广告界、餐饮业等专业界别的北上,并遍及上海和北京。这次开放和新一波港人北上潮是《繁花》的背景,伴随北上的是更多香港人的生活方式,包括工作方法、餐饮口味到影视音乐娱乐,因香港其时的生活质素领先形象,随港式的北上也无可避免变成一种被追捧的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