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士增阿拉伯语服务”引关注,港府近年如何开拓中东路线?|Whatsnew
港府近年提倡开拓中东、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试图减低对欧美国家依赖。
离开真相,谈何看见彼此和追求正义?我们的日报、速递Whatsnew、端闻Podcast能够保持免费,离不开每一位会员的支持。畅读会员首月5折,尊享会员全年85折,帮助我们做出更好的即时报道和深度内容。
香港特首李家超于10月16日发表《施政报告》,当中提出要建立香港旅游新面貌,包括开拓中东和东盟巿场,“鼓励的士车队以阿拉伯语提供车队服务资讯”,被外界解读为建议的士司机学习阿拉伯语,迅速引起社会热烈讨论。
Now新闻记者在金钟访问的士司机,有司机评价施政报告的建议是“嘥气”(浪费力气、徒劳无功)、捣乱和多余,有司机表示:“临时推阿拉伯文,这么多印尼语、菲律宾语你们不推广,有多少阿拉伯人来?
有网民用翻译软件将的士术语翻译成阿拉伯语,并且标注广东话音译,为的士司机们提供速学简表,在网上引发笑话。 网络创作者“晴天林SunnyLam”则将广东话流行歌曲《阿拉伯市场》二创改篇为《阿拉伯的士》,歌词提到“Taxi Ali Baba / 搞中东经济并唔系咁差(⋯)哗中东班稀客有田又有瓜 /石油大客怎定价”。
相关建议引起争议,港府在施政报告发表翌日立即放风澄清。有报道引述政府人士称,上述措施并非要求的士司机学习阿拉伯语,而是鼓励他们在的士内张贴阿拉伯语告示,包括收费资讯等。 李家超在18日接受Now新闻台访问时也亲自解画,称相关要求“其实很简单,是有些阿拉伯语资讯放在车上”。他强调,希望营造的是态度,给人感觉是欢迎他(指旅客)、关心他和重视他,还指政府欢迎业界用自己的方法营造旅客友善环境。
社会热议和网络戏谑背后,是港府近年大力提倡的“中东路线”。2019年反修例运动以来,中国政府在港落实《港区国安法》、港府完成《基本法》第23条立法、大批泛民主派人士面对审判等情况,都令欧美国家多次加强对港府及其主要官员的制裁,并且祭出影响对港贸易的措施。在这个背景下,港府近年提倡开拓中东、东盟及“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减低对欧美国家依赖的意图颇为明显。
李家超最新发表的《施政报告》四次提到“中东”,包括争取与中东等地区的大型主权基金合作;积极拓展和深化海外网络,包括与中东、东盟地区的金融合作,举办更多国际金融盛事,并在金融领域上寻求进一步与伊斯兰市场合作;落实追踪香港股票指数的交易所买卖基金(ETF)在中东上市,吸纳当地资金配置港股;以及开拓中东和东盟旅客客源。
就上述的第一点、即争取与中东等地区的大型主权基金合作,施政报告提到“香港有2700间单一家族办公室,有业界预计香港将在2028年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跨境财富管理中心”。不过提起家族办公室,首先令人联想到的大概是港府“面朝中东”以来最大的一宗“滑铁卢”案例:
去年底,自称是“迪拜王子”的阿里(Sheikh Ali Rashed Ali Saeed Al Maktoum)表达携5亿美元到港投资的意向,包括以香港作为首个海外据点,在港设立家族办公室。消息传出后,港府高调宣传,这是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相关政策的成功案例。 李家超以高规格接待阿里,港府也邀请阿里担任第二届“裕泽香江”论坛的演讲嘉宾。
然而,阿里于今年3月底临时宣布暂缓启动在香港的家族办公室。同时间,港媒开始报道阿里早年曾以艺名“Alira”在菲律宾以歌手身份出道,另有媒体翻出“Alira”曾对菲律宾传媒自称正职是“政府机构的内部审计员”,引起外界对阿里投资香港的猜疑,以及对港府未就潜在投资者作充分背景审查的质疑。今年7月,《南华早报》引述独家消息报道,阿里通过办公室发言人表示“在可见将来都不会来港开设分支或办事处”,而且未有解释原因。这一宗香港发展家族办公室业务政策的“成功”案例就此不了了之。
除了金融领域,港府也在推动与中东在法律仲裁和调解事务上的合作。去年9月,香港国际仲裁中心(HKIAC)与迪拜国际仲裁中心(DIAC)签署备忘录,宣布达成战略合作。HKIAC 秘书长戴美琳(Mariel Dimsey)当日表示,“鉴于中国对中东地区的投资流量,以及香港作为解决‘一带一路’争端的中心地位,这份备忘录的签署恰逢其时”。今年6月,律政司司长林定国率领由法律界和商界人士组成的代表团,到沙特阿拉伯和阿联酋推广香港的法律及争议解决服务。林定国在利雅得的午餐会上致辞,称香港是连接全球的“超级联系人”,是中东企业和法律业界拓展业务的理想门户。
今年9月,团结香港基金主席、行政会议前召集人陈智思出席商业电台节目时,承认香港经历2019年《社会事件》后,其形象在欧美看来仍然受损,在目前地缘政治形势转变下,未来要更主动与东南亚、中东等地区合作。
去年11月,香港贸易发展局的一篇经贸研究文章也指出,欧美等传统市场受2019冠状病毒疫情和俄乌冲突影响而需求减弱,相对之下“近年中国‘一带一路’倡议成果显现,中国与中东的经贸往来加深,今天中东市场对港商来说绝对是一块有待琢磨的宝玉”。
港府推出这些政策,或也与阿拉伯国家的全球经济地位上升有关。 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海湾地区的产油国家也在推动国家经济结构转型。其中,沙特阿拉伯推出“2030愿景,力推经济多元化、科技转型、社会宽容等政策。海湾国家的丰裕资本也正通过国家主权基金等形式在全球寻求可投资的项目。2020年全球体量前十的主权基金中,2020年全球体量前十的主权基金中,科威特、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的阿布扎比均在列。 阿拉伯客户在全球金融和服务业的位置也因此不断上升。
港府大力提倡的“中东路线”,不论是在欧美疏远、甚至制裁香港之下无可奈何的被动选择,还是因应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等国家政策显著成效而作出的积极选择,都注定有利有弊。 毕竟,开拓新市场是做生意的必经阶段,但也有评论指出港府要开拓中东市场,必须尽快适应该区国家、企业和生意人的经商交易传统和习惯,否则有可能再次闹出“迪拜王子风波”的笑话,或者提出例如鼓励的士司机学习阿拉伯语的建议,未必能适切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