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宗教科指引設「明辨媒體」 鄧飛:確立學生「求真」意識
【獨媒報導】新修訂的初中宗教教育課程指引將於新學年中一級開始推行,宗教科教師除了幫助學生認識、培育和踐行國民身分認同等,也要教授他們「明辨媒體」。不過,有宗教人士認為該課題如「衝着媒體而來」,認為改為「明辨資訊」更合適。教聯會副會長、立法會議員鄧飛在一個電台節目表示,現代的宗教傳播大量借助媒體,因此「明辨媒體」的課程設計有作用,並非針對媒體,而各大宗教都「求真」,認為引旨在確立一種自覺的意識。
有宗教人士稱如「衝着媒體而來」 改「明辨資訊」更合適
教育局早前公布新修訂的初中宗教教育課程指引,列明宗教科教師應幫助學生認識、培育和踐行國民身分認同、守法等。此外,文件引中學教學案例,透過西方宗教經典中的故事,學習中華文化。
修訂後的課程框架分為「學習宗教內容」和「從宗教中學習」,而後者則分為「看自己」、「看他人」、「看世界」、「看幸福」 四個單元。其中,「看世界」單元中包含「明辨媒體」課題,探討「媒體是完全中立還是有其立場?」、「 我可如何判別媒體資訊的真偽? 」、「媒體向年輕人傳遞甚麼價值觀?」等問題。
不過,報導指有宗教人士認「明辨媒體」課題突兀,讓人感覺是「衝着媒體而來」,當中引用聖經十誡中的「不可作假見證」,如解說不夠好,會讓人認為媒體做假見證,課題字眼改為「明辨資訊」更為合適。
鄧飛:字眼無需調整
教聯會副會長、立法會議員鄧飛今早接受港台節目《千禧年代》訪問表示,不同於古代,現代的宗教傳播大量借助媒體,因此「明辨媒體」的課程設計有作用,並非「針對媒體」。他續指,宗教未必提供可操作的方法判斷媒體資訊的真偽,但各大宗教都「求真」,指引旨在確立一種自覺的意識。
鄧飛表示,設「明辨媒體」單元,目的希望讓中學生建立「求真」的態度和價值;至於如何判別媒體資訊的真偽,中學亦有其他涉及媒體素養的科目。
指引針對不同宗教引用了相關典籍,包括《古蘭經》、《出埃及記》、《第八誡》、《三法印》等。鄧飛指,在教學上,並非要求學生熟悉宗教經典,而是將媒體素養於宗教價值結合。
儘管有宗教人士對指引提出異議,鄧飛認為課程指引中的字眼無需調整。他認為,落實到教學時,教育局若能推出優秀的教學案例供學校參考,則更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