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今天是開學日,有調查指香港中學生幸福感一般,超過一半人經常自我批評,更有分別約兩成出現中度至非常嚴重的抑鬱、焦慮徵狀,自覺一無是處和感頭暈眼花都是常見警號之一。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兒童及青少年身心健康服務單位主任馮澤棠今在電台節目表示,綜合過去十幾年調查,學生抑鬱和焦慮呈穩定狀態,鼓勵學生留意自己和身邊人的早期情緒徵狀。

最不滿學業、外貌體型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於去年11月至今年4月向1646名中學生收集問卷,了解其幸福感及精神健康,昨(1日)發布調查結果,發現5分滿分,學生整體幸福感平均分為2.63,屬一般水平,僅約兩成半學生幸福感達高水平,而男生的幸福感顯著高於女生。學生最不滿範疇是學業(36.6%),其次是外貌體型(25.5%)和文憑試(24.2%)。

調查又稱,整體受訪學生抑鬱和焦慮平均分為5.42和4.23,屬正常水平。25.5%學生抑鬱徵狀達中度至非常嚴重,須尋求協助,最普遍徵狀是覺得自己一無是處、沒有好事可期待和討厭生活。20.5%學生焦慮徵狀達中度至非常嚴重,最常見覺得頭暈眼花、恐懼和手震。

逾五成人常自責 糾結事情有錯

情緒困擾源頭可能包括自己,受訪學生整體自我批評屬中等程度,57.4%自我批評達中等或以上,常會狠批及責備自己,女生程度顯著較高。馮澤棠今早在港台節目表示逾五成自我批評數字相對高,指受困擾學生會在重要事情失敗後不斷想自己的不足,及情緒低落時容易糾結於出錯的事情。馮發現自我批評對抑鬱和焦慮指數有非常高正向關係,鼓勵學生不要對自己太嚴苛,應訂立可行目標,慢慢達成。

馮澤棠表示很多時看見學生求助意欲不高,認為社會始終對精神健康有污名,指同學害怕精神問題被發現,學校很大關注並聯繫父母。他建議同學間自己留意是否有早期徵狀,如睡得不好、專注力有影響、情緒煩躁等,並鼓勵身邊人尋求協助。

社會幸福感最低 料因社會參與較少

馮澤棠又指幸福感分三個維度,情緒、成長和社會,今次調查中,情緒幸福感程度最高,即生活中有即時快樂;社會幸福感最低,他推斷是因年輕人投入社會參與「確實少一啲」,中學生助人行為不高也有關。他稱社會幸福感是對自己環境的歸屬感,年輕人為校園,成年人則是工作地方和社會。

教育局於新學年推出《4Rs精神健康約章》,馮澤棠表示支持,說抗疫力需要學校幫忙培養,建議為學生建構角色,如圖書管理員、風紀等,有助建立校園歸屬感和抗疫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