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媒報導)香港各處豎立「打卡點」的同時,很多本地居民的「聚腳點」,未來得切欣賞,已經要清拆。逾200年歷史的牛池灣寮屋村預計會於明年清拆,部分住戶已陸續遷出,歷史悠久紅瓦片、青磚屋,數年後將變成公屋。村內的半世紀小店和鄉公所同樣是收地範圍,有舊村民嘆不捨,每星期回到鄉公所珍惜「打躉」機會,緬懷兒時未有手機,村內小孩如何「通山走」,靠自製遊戲、自製遊戲都可以自得其樂。村內歷史最耐的新龍城茶樓,一班老伙計深知港式茶樓小店「死個就少個」,讀「社大」出身他們笑言打併多年已經「夠皮」,希望捱到明年「畢業」後就光榮退休。

屬「九龍13鄉」之一的牛池灣村以前被稱作牛池灣鄉,是市區僅存的鄉村之一。政府在2019年《施政報告》提出重建牛池灣村市區寮屋村,以龍池徑以北南兩邊劃分,在龍池徑以北至永定道是屬重建範圍。2023年4月規劃署向城規會建議修訂的《牛池灣分區計劃大綱草圖編號S/K12/17》於獲行會核准,同年6月亦已獲財委會通過撥款,預計於2025年展開工程。重建計劃中最受社會關注的是寮屋村的歷史價值,在諮詢期間意見提出保育寮屋村,惟政府最後未有接納。 現時被評為三級歷史建築萬佛堂會則會原址保留。日後牛池灣村將會興建3幢35至37層高的公屋,料提供2,700伙單位,最快2031年分階段入伙。

左:鍾先生 右:李先生
左:鍾先生 右:李先生

村民最後的聚腳地 — 「牛池灣鄉公所」

牛池灣重建在即,但鄉公所內亦不乏熟悉的身影。於牛池灣寮屋區生活逾50年李先生是鄉公所的常客,由小到大都在牛池灣東村成長,經常到此「打躉」,有街坊戲稱他是「牛池灣財爺陳茂波」,他笑言只是「有個團體,係委員咁囉」。另一鄉公所常客鍾先生,和李先生是青梅竹馬,他的舊居已被政府收回,屬重建項目中較早一批獲安置的村民,雖然現已遷出牛池灣,但他每星期都會抽時間回到鄉公所與村民聚舊,「搬咗出去嘅都成日返嚟,都唔捨得!」

牛池灣寮屋區重建專題

牛池灣寮屋區重建專題

牛池灣鄉公所現時屬公共空間,會開放給村民使用。鄉公所外表看似簡陋,但五臟俱全,桌椅和電視是基本「打躉」配置,亦有乒乓球桌和康樂棋等,每樣裝修每張相,都說明鄉公所的歷史,居民新年團拜、舉辦足球比賽舊照,歷史最悠久的是1972年村民在大王宮的合照。

牛池灣寮屋區重建專題

牛池灣寮屋區重建專題

牛池灣大王宮

昔日百家燈火 如今破落巢將傾

牛池灣村每年新春都有團拜習俗,李先生憶起童年時參加的村民盤菜宴,家家戶戶的小孩急不及待幫忙準備碗碟,但現在因為村民年紀漸老,昔日小孩今日已成家立室搬離牛池灣村,團拜規模逐年縮減,疫情更停辨了兩年。李先生向記者一邊介紹鄉公所的事物,一邊慨嘆昔日熱鬧的牛池灣村現在變得七零八落,有部分村民更已經失聯。

李先生和鍾先生居住在牛池灣逾半世紀,見證彩虹邨落成、地鐵站興建等牛池灣一帶的歷史,它不止是一個家,亦是村民童年集體回憶所在。寮屋區特色之一是錯綜複雜的小巷,李先生和鍾先生的童年亦是圍繞這一帶:「爬山呀⋯⋯摘吓野果、放紙鷂,放假就玩足一日,夜晚就返屋企食飯」,他們形容自己就如「野孩子」一般,會赤腳「周山跑」,即刻沒有手機互聯網,靠自製遊戲,踢波、射波子亦可以自得其樂。

鄉公所對李先生而言,是一個連結村民的地方,他憶述童年時每個小朋友晚飯後都會聚到鄉公所,對比現時的新屋邨,舊時的屋村更有人情味,「以前唔會個個都閂晒門,去到好遠都識!夠鐘食飯,佢阿媽會出嚟搵,周圍嗌囉:『呀邊個,返嚟食飯呀!』,因為佢都唔知個細路仔去邊到玩,點搵啫,嗌咁咪出嚟囉。」

李先生和鍾先生一代見證過牛池灣一帶的變遷和清拆,從70年代興建地鐵站收回了近龍翔道一帶的寮屋,到現在將重建整個牛池灣寮屋區,慨嘆舊時的鄰里關係較好,亦習慣了這種生活,若有選擇萬般不想搬走,「以前開心啲囉⋯⋯一出門口家家都差唔多年紀,周圍去玩」,朋友暗號一聲「攝攝」,「咁就走出嚟㗎啦」。

村民消防隊使用的消防喉
村民消防隊使用的消防喉

60年代初村內自組消防隊救火

寮屋區環境問題是政府及外界關注點之一,屋與屋之間過於擠擁,間隔簡陋,欠缺防火設備。李先生提到,60年代的牛池灣火災頻生,附近的消防局仍未建成,因此有居民自願組成義務消防隊,一旦不幸發生意外時可即時幫忙滅火,減少損失。

現時牛池灣仍保留3個消防水喉,分別位於於東、西村及兩村之間,以前村民亦會擺酒手推車於寮屋區不同位置,發生火災時村民消防隊會推着載有消防喉的手推車「拉喉」撲火,直至消防局到場,當時政府亦會不時派人教村民使用滅火工具。現時附近牛池灣消防局已建成,而舊時使用的陳年「土炮」消防喉已經佈滿灰塵。李先生亦分享,兒時跟朋友參與「救火」行動,雖然他並不是主要成員,亦有幫忙潑水。

消防水喉

分批收地 居民自感聲音被「化整為零」

牛池灣寮屋區重建計劃於2019年林鄭時期提出,直到2022年才正式展開,目標於2025年動工,惟根據牛池灣村民和小店透露,至今年9月政府仍未跟他們商討賠償方案,現階段只有部分東村居民已獲安置,以新移民「霸王地」為主,居住年期短,因此較易收地達成共識,而另外較多「私家地」的牛池灣西村村民仍未有安排,他們大多都是牛池灣的老街坊。

牛池灣寮屋區重建專題

牛池灣寮屋區重建專題

是次牛池灣寮屋區重建以分批收地形式進行,李先生認為政府是刻意不以一次過安排,因為擔心引起大批村民抗議:「佢都係想你盡快走⋯⋯反對聲音一多佢哋就麻煩」、「佢都意思話隔離呀邊個都走咗啦,你仲唔走」,他質疑政府此舉有分化之嫌。

雖然李先生屢嘆不捨,但坦言寮屋區的環境衞生較差,有些更未有安裝廁所,需要自己整化糞池,再加上環境擠擁,一旦發生火災亦難以處理,因此重建亦是避免不了的事。

牛池灣寮屋區重建專題

一盅兩件舊式茶樓 屹立65年

屹立龍池徑的新龍城茶樓在村內最歷史悠久的店舖,由1959年開業至今,而勤仔是茶樓第三任老闆,已接手近11年。茶樓的屋頂是由鐵皮所建,劃分為室內和露天兩部分。周日早上7時許,外面下着傾盤大雨,但仍無阻街坊熱情,茶樓室內外的位置已經坐無延席。市面上多數茶樓為便利都已採用點心紙形式落單,但是新龍城茶樓現在仍採用舊時的自助式安排,讓客人親自到點心車選取食物,而勤仔和華姐主要負責樓面服務。

對於勤仔而言,對牛池灣最深刻的回憶是認識到一班熟客,由本來互不相識,到現在「飲吓飲吓都熟咗好多」,平日凌晨約1點,都會有熟客到茶樓聚聚聊天,第一壺茶亦是他們自己開。言談間,有一個行動不便的熟客婆婆拿着一堆現金打算埋單,「60幾蚊唔收啦,我買包煙都唔夠!你收返埋啦。」勤仔說,婆婆回應「咁客氣!唔好啦」,一輪唇槍舌劍後婆婆亦不得不屈服,而勤仔扶撐着拐杖婆婆,緩緩送她離開。牛池灣的人情味,不僅是一言一語,更或是日常體貼的一舉一動。

新龍城茶樓老闆勤仔
新龍城茶樓老闆勤仔

左藍衫:偉哥中:榮師傅右:瑤哥後中:徐師傅後右藍背心:徐師傅
左藍衫:偉哥中:榮師傅右:瑤哥後中:徐師傅後右藍背心:徐師傅

「熱廚房」凌晨一點開工 師兄弟堅持手製點心

整間新龍城茶樓背後,靠多個出自同門的點心師傅撐起,他們來自五湖四海,有從日本、台灣回流香港。當中身穿藍色上衣的偉哥,便是連結一眾點心師傅的中心人物,與每個師兄弟都有近半世紀的交情。當中榮師傅與偉哥同樣出身於一間中環的集團式茶樓,在日本打拼28年回流香港後便受偉哥邀請到龍城茶樓幫忙。榮師傅表示,當初是拒絕的,因為畢竟做茶樓是辛苦之事,但最後偉哥用師兄弟感情「打動」:「佢突登走到堅尼地城講咗兩三個幾鐘頭呀⋯⋯打埋師兄弟嘅牌出嚟!」因此亦不得不答應,自此與新龍城結緣11年至今。

為節省人手和成本,手製點心在香港買少見少,而新茶城茶樓一班點心師傅堅持每日凌晨一點開工準備點心材料,自己親手包每一隻蝦餃。偉哥和榮師兄表示,這是師父傳授給做點心的原則,笑言他們有的是「五星級手門」:「(用工廠整)過唔到自己呀,太過失禮人呀真係⋯⋯基本嘢要見得人先得㗎嘛!」這種態度是他們自學師以來堅持至今的初心,對「香港點心」的高要求,亦是成功召集同門師兄弟的原因之一。

牛池灣寮屋區重建專題

牛池灣寮屋區重建專題

牛池灣寮屋區重建專題

牛池灣寮屋區重建專題

點心師傅見證市道轉衰 「有消費能力嘅都走啦」

點心師傅們和老闆勤仔情同手足,新龍城茶樓之所以會繼續經營而非提早光榮結業,全因老闆和師傅們的「義氣」和「習慣」,距離清拆只剩下一年時間,再加上老師傅都60多歲,因此決定經營至下年牛池灣清拆就退休。被問到會否因重建結業感不捨,勤仔回應:「夠皮啦,夠皮啦。」他表示,新龍城茶樓年終無休,即使之前「魔羯」襲港,在8號波懸掛下他們亦會照常上班:「啲點心師傅都知道要返工,佢哋搭唔到車,我咪揸車接佢哋返嚟。」新龍城茶樓的工作環境較狹窄,開工時間亦較早,偉哥感嘆:「如果唔係自己人,邊個會肯嚟呀咁辛苦!依到比出面辛苦好多㗎⋯⋯」,榮師傅亦笑言:「好似執藥咁,嗰度執啲,嗰度執啲,有咩辦法啫。」

笑看風雲 「移民去陰間囉!」

港人近年北上消費,新龍城茶樓亦有受影響。偉哥認為內地飲食消費「一啲都唔平」,榮師傅亦深知香港有許多中產已移民到海外,坦言:「有消費能力嘅都走啦,冇鞋挽屐走!」。問到點心師兄退休後的去路,會否選擇移民,另一師傅華哥笑言:「有,移民去下面囉(陰間)!」榮師傅亦不甘示弱回應「賣咸鴨蛋囉!快㗎啦,對得佢多我都好快趣,唔移民都被佢激到移民」,又笑言「我哋下面再見啦」。師夫們日常的相處,就是這樣一來一往地開玩笑,無分彼此。

新龍城茶樓是集結了點心師傅五兄弟的地方,他們相識半個世紀,與牛池灣村結下恩緣,亦伴隨該村走到最後。被問到會不會打算師兄弟合資在附近再開茶樓,偉哥坦言:「唔會啦⋯⋯得閒退咗休,得閒遊吓埠,食吓嘢飲吓茶仲好啦」,在牛池灣清拆後「聚好易啫,打個電話」。

現今在寮屋區鐵皮屋下經營的茶樓寥寥可數,手製點心亦漸漸息微,即使有信念亦難敵社會發展和模式轉變。他亦明白,面對現今香港的經濟環境,很少老闆會願意接手。偉哥憶述以往飲食業,他們一代師傅經歷過97年酒樓集團結業、金融風暴、沙士和新冠疫情,已經不簡單,笑指「社大」出身的香港人適應能已經很強,他同時慨嘆每間小店的倒閉亦意味著香港本土文化消失:「無咗𠵱間就冇晒𠵱啲嘢㗎啦⋯⋯死個就少個㗎啦,好似啲冬菇亭一路少就一路少⋯⋯食多兩籠啦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