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列五大原因致工程成本高 包括採用國際級標準、審批流程冗長
【獨媒報導】香港的工程動輒以億元埋單,成本上漲令雪球愈滾愈大。發展局去年第四季展開「策略性研究」,希望找出建造成本高的主要原因。當局向立法會一個小組委員會提供報告,指出有5大原因導致,包括稱設計和審批流程冗長、建築標準採用國際級的標準和要求、以及工人老齡化等。當局在報告更表示,香港大部分的設計標準和要求已經「沿用多年」,有需要適時「檢視和優化」。
立法會今日下午有一節小組會議,由內委會轄下的「研究工務工程效益成本管理小組委員會」審議發展局擬備的報告。當局昨晚向小組委員會提交7頁報告,指香港的建造成本長期處理世界之列,當局去年第四季展開策略性研究,希望找出建造成本高的主要原因,降低建造成本的同時,有效地運用公帑推展基建,「並配合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目標」,加強香港長遠競爭力。
比較內地、英國歐洲標準
報告指出的五大成因,包括「工人成本」、「建築材料及設備的合純風險溢價」、「設計標準及要求」、「審批流程」, 以及「工程複雜性」。
當局在報告指,比較了香港、內地、英國和歐洲標準和要求,結果顯示香港的設計及要求屬「國際級水平」,部分因應本地情況額外附加要求。當局舉例,個別有關混凝土的抗壓強度、地基可承載力,差異可達10%至30%不等,又指差異或導致香港工程使用比國內外城市更多建築材料和工序。
報告又指香港「一直沿用國際級的建築標準」,包括國內外的建築材料及產品。報告指建造和材料科技近年高速發展,香港「大部分設計標準和要求已經沿用多年」,故有需要適時「檢視和優化」,當局指可以提高設計「靈活性」,設計「最具成本效益」的工程方案,又可以應用國內外,甚至本地研發的優質創科物料。
稱行政成本提高建造成本
至於審批流程,當局指香港有一套「完善並嚴謹」審批流程,不同階段的設計圖則及技術文件都需要轉介不同政府部門和監督人員審批。不過業界認為過多審批流程會產生大量文書工作,導致承建商和顧問公司聘用更多人處理,「進而提高建造成本」。報告稱,工程團隊在設計及建造階段約有三成至四成時間用於文書工作。當局指會「進一步檢視和優化」審批流程,節省工程團隊的人手需求。
報告亦提到現時的工程採購模式導致成本上升,現時多由總承建商承包整個工程,然後將工程分拆,一般「連工包料」分別予不同分包商,再由分包商向供應商購買建築材料及設備。當局稱,留意到部分總承建商會自行向供應商購入建築材料及設備,兩種採購模式的價格可差異10%或以上。
未提放棄分包制 稱仍有優點
當局表示,如果由總承建商大量購買更具優勢,因為可以取得更具競爭力的價格,亦減少每一層分包商在價格加入的「風險溢價」。是否要取締這種舊模式?當局在報告指,「工程分包」雖然有「風險溢價」的問題,但仍有不少優點,例如在大型和複雜工程中,可以增加彈性,同時可以選取具專業知識的專門承造商,更有效使用人力資源。
稱香港人工高獅城七成、深圳3倍
有關工人老齡化,則會導致工程需要更長工時才能完成。而報告引述數據稱,香港工人的工資比新加坡高出約70%,「更比上海、廣州和深圳等地方高出約3倍」。最後由於香港「山多平地少」,工程限制較大,增加複雜性,例如大型道路工程或需考慮不同設計走線,或最終需要以隧道方式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