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鑊師翻新破煲爛鑊 一年救近2,000隻
GRPan HK兼職員工Jason(圖左)與創辦人之一林翔行(圖右)老友鬼鬼,兩人對投身環保行業滿懷熱誠。
(獨媒報導)不少香港行業面臨式微或淘汰,其中之一「補鑊業」專門幫人修補爛煲鐵鑊,穿了洞、裂兩邊,也可以補,尤其昔日物質匱乏,任何東西壞了便修理,又可以用個十年。不少俚語亦出自當時的修補行業,比如「媒人多大話,補鑊用泥搽」便源自補鑊師傅會在鐵鑊上塗一層耐火泥,用以保護焊口。時至今日,「補鑊」一詞則形容人們做錯事、說錯話後的補救行動。
無限復活
去年,「補鑊師」綠惜廚重出江湖,接軌現代帶來易潔廚具翻新服務,為煲鑊重新噴上不黏塗層,延長廚具壽命,減少堆填區負荷。創辦人之一林翊行(Jason)形容:「香港將近200萬個家庭,假設每個家庭至少有一隻易潔鑊,當鑊上的塗層一損耗就直接丟掉,打個七折預計每年便大約有150萬隻易潔鑊被棄置,還未計算餐廳、酒店等。大多本地回收廠不收棄置煲鑊,因涉及龐大的成本,包括空間、人手、物流,因此棄置煲鑊的下場就是堆填區。」
幾乎所有的易潔廚具,GRPan HK都會不論品牌地回收,例如易潔鑊、電飯煲內膽、焗爐烤盤。過去一年,GRPan HK翻新了近二千隻易潔鑊,Jason認為這雖然只是冰山一角的數字,但喜見二千隻鑊重生,更重要的是慢慢改變到大眾對環保回收及翻新舊物的觀念。「普遍香港市民對於翻新的概念不太認識,也不知道我們的存在。他們覺得到樓下的百貨公司很方便就能買到一隻易潔鑊,為什麼要特地拿去給翻新呢?其實只要保養得宜或修補,煲鑊可以沿用幾十載,亦不限於只用一次即棄。真正容易損耗的是那不黏塗層,而我們的易潔廚具翻新服務是可以讓這些煲鑊無限復活!為此,我們這一年積極透過社交媒體或各種渠道進行公眾教育,期望加深市民的環保意識。」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過去一年,GRPan HK翻新了近二千隻易潔鑊,Jason認為這雖然只是冰山一角的數字,但喜見二千隻鑊重生。
GRPan HK會通過擺街站、市集進行公眾教育,期望加深市民的環保意識。
情比煲堅
Jason笑言自己是「一打十」的高級打雜,由客服、擺街站、收煲、物流、社交媒體、資助申請、找生意及合作夥伴,統統都會親力親為去做。「如果我們不做,真的沒有人做。翻新一隻煲,我們只收取百多元的費用,收回工場做翻新,然後還給客人,物流至少需要兩層去處理,成本的確是相當高昂。最理想當然是短期已有回報,但想深一層,很多時做環保的人多少都抱持着一種『想環境變好』的遠視和信念。」
「補鑊」服務除了嚮應環保永續,也意外地修補了破碎的關係與人心。Jason分享:「一位叔叔帶來家裏多年沒用的電飯煲讓我們翻新,這煲對他而言很有特殊紀念價值,可能是他去世的母親或妻子送給他的。電飯煲本身沒有壞,只是內膽及塗層花了,而他覺得重用比起收藏更有價值,彷彿賦予其新的生命。只要持續保養、翻新,我相信電飯煲還可以留存百世給子孫,成為家傳之『煲』。」
危機意識
現代人缺乏易潔鑊的保養意識,比如不黏塗層壽命有限,最多只能用十個月至一年。如果長期使用鐵鏟或錯的烹飪方式,每兩三月就需更換塗層一次。一般市民可以自我檢查家用煲鑊的狀態:假如鑊上有一兩條刮花痕跡,影響不大;如果出現很多凹凸、大片銀色,或邊緣開始變色,顯示塗層已甩得八八九九,需要翻新或更換新鑊。
Jason:「不黏塗層分有等級,坊間廚具大多為三星或以下,而GRPan HK則採用最高級別的五星。塗層本身對人體無害,即使吃下也會自然排出,真正對健康有風險的是塗層之下的重金屬。當塗層被刮掉後,鑊上的重金屬便有機會釋出並黏附到食物,久而久之,我們等同進食了許多的致癌物質。」GRPan HK曾經測量市面的雞煲翻新前後所釋出的重金屬含量,以10為安全界線的標準,數字愈低便愈安全。翻新前雞煲釋出的重金屬數值高達14,初步翻新後數值急降為2,揭示塗層對於廚具的重金屬釋出是一個關鍵要素。
「補鑊」行動
過往GRPan HK在灣仔、油麻地的咖啡店、環保小店、露營用品店均有收集點;亦曾聯同大埔綠在區區合作收集煲鑊,部分翻新後捐贈給有需要人士;更為廚具代理公司提供翻新易潔鑊的售後服務。今年七月,GRPan HK與大型物流公司順豐合作,市民可以把易潔鑊拿到30間指定的物流門市作回收,物流公司則每星期會把煲鑊集合送到GRPan HK的火炭工場作翻新,既方便了市民的廚具配送,亦大大減輕GRPan HK在人力及物流方面的成本。
GRPan HK創辦人之一林翔行(圖左)與兼職員工Jason(圖右)寄語市民除了補鑊服務之外,也可以多認識及支持其他的環保初創公司或企劃。
未來GRPan HK銳意加強力度與物管公司合作,為屋苑舉辦「團補」——團購式的補鑊服務;另外亦有意投放資源引入科技機械臂及AI技術,逐漸取替人手翻噴、打磨的工序。Jason感言:「希望大家除了補鑊服務之外,也可以多認識其他的環保初創公司或企劃,他們也很辛苦地默默經營。香港並非一個完全環保絕緣的地方,尤其本地的環保圈正在慢慢擴張,也有一班人正努力做着這些吃力不討好但有用的事,提供各種資源循環方案,惟靠大家認識與支持。」
記者:Mancy 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