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祖駐村筆記|寒露,重陽,迎來東北季風的第一天
「第一次體驗到吧?」走進餐廳,老闆一家正在吃飯,讓我在一旁的圓桌落座。老闆突然問我這個問題,我想了三秒,回答:「您說的是東北季風嗎?」
「對呀。這一波算小的。」
「昨晚我就被浪的聲音嚇到了呢!」
「妳在猛澳那邊還覺得浪很大喔?那裡是背風面咧!」
台灣這兩天的新聞鋪天蓋地都在報導「寒露」,也迎來今年第一波東北季風。身處為於北疆的馬祖,會有什麼樣的感受呢?
風、浪、潮汐:島民必備的生活數據
鑑於之前被氣候嚴重影響行程,抵達島上後,我開始學著每天看風力、浪高、潮汐。風力和浪高決定船是否會開、人能否出行,以及物資能否抵達;潮汐則決定了能否進入潮間帶。在潮間帶撿拾水產是本地人過往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季節交替的緣故,目前在東莒我還沒有看到這個景象。
想下去潮間帶,只是因為想更靠近海。有些陸連島(礁)得趁退潮時才能走過去。
「初三十八大潮水,早上低潮中午滿,晚上起漲人煮飯。初十二十五,早晚滿潮中午低。」這是東莒潮汐的記憶口訣,以初三、十八、初十、二十五為基準,每日漲退潮的時間都會推遲一小時。像我抵達東莒那天的中午十二點正逢大潮,以此為記,用手指就可以數出今天什麼時候能夠下到潮間帶。
昨天的氣象預報顯示,東莒今日最大陣風可達九級,大浪。夜裡季風呼嘯,門窗轟隆作響,彷彿在台灣經歷過的颱風。原本95%的濕度在短短幾小時內快速下降,我猶豫著是否該把衣服重洗一遍,前兩天濕度太高,衣服晾不乾,有點悶臭味。
躺在床上,午夜的風聲與浪濤聲實在有點吵,我竟然睡不著。
寒露宜登高,不如登上東莒最高點?
寒露宜登高,我本想試著從福正聚落走步道上東犬燈塔,來到福正聚落,一路從防空洞、東犬學堂摸索過去,尋找不知在哪兒的山徑。印章狀的閩東式石頭屋高低錯落,有不少廢墟坍塌後被植被滿覆,要找出步道來並不容易。
步道雖然是近幾年重修的,但因為沒人走,也長滿了野草。我原本想硬闖,但往草叢裡推進不了多遠,全身就被鬼針草沾滿,而且花腳蚊子大軍來襲,最終不敵蚊子的猛烈攻勢,只能退出步道,找個地方慢慢把身上的鬼針草摘除。
走步道到燈塔的計畫宣告失敗。東北季風吹拂下的福正聚落陰沉灰暗,我在聚落裡鑽來鑽去,探訪只剩斷垣殘壁的東犬學堂(東莒第一座學校)、向馬祖唯一祭祀開閩聖王王審知的白馬尊王廟拜告。
福正聚落史蹟
這間白馬尊王廟始建於清道光年間,是我讀研究所時的老師楊仁江建築師負責設計重修的。楊老師負責很多澎湖和馬祖的文資修復工程,曾經問我們田調地點想去澎湖還是馬祖?大家考慮了許久,最後選定澎湖。如果我能看懂一點點燈塔或戰地設施的堂奧,完全要歸功於楊老師的教誨。
東犬學堂是東莒最早成立的學校,成立於1952年,1963年廢止。成立時正逢戰後嬰兒潮,可能也是福裡、澳正兩村兒童人口最盛的時期。1960年代漁源枯竭,人口大量外移,聚落便趨於寂寥。
從福正聚落遠眺,夏季時遊客玩水的寧靜沙灘,在東北季風的吹拂下顯得張狂暴烈。船隻都在灣澳裡避風,可以看見長堤內外浪高差異很大。怒濤拍岸,沿著短堤走,不時還會被濺起的浪花潑濕一臉。
我想起東犬燈塔那道長長的白色矮牆,當年為了讓守燈塔的人提著油燈前往燈塔,不被風吹熄燈火,才修築那道矮牆。東莒很需要這些長長的石頭牆,將風與浪都擋在外頭。
重陽節,吃肉燕
回到大坪村最熱鬧的區域,吹了一天風,很需要來碗熱湯。正當我低頭吃餛飩的時候,餐廳老闆端著一鐵盤從廚房出來,分給我一個小碗,說:「今天才有的,平常吃不到喔!辦桌才會有這道菜!」
是肉燕,又叫燕餃、魚皮餃。裹著豬肉的粉皮是用魚肉製成,非常耗工:「要把魚肉從魚皮上刮下來,搗成泥。你在外面吃到的都是粉多魚少,我們這個用料很扎實。」
我想起小時候在香港,外婆常常煮魚皮餃給我吃,但調味和口感與老闆做的很不一樣,那是廣東順德的口味。老闆做的魚皮餃口感脆彈,果然不同凡響,與順德魚皮餃各有擅場。
「為什麼今天有辦桌啊?」
「重陽節啊!」老闆指指隔壁的方向。
對耶,隔壁是東莒老人活動中心!我以為寒露宜登高,只是單純的運動驅寒,卻忘了登高也是重陽的重頭戲。距離重陽還有幾日,這幾天應該都很適合去健行。東莒島坡度起伏不算劇烈,是徒步健行的好地方,記得帶上防蚊液就好。